Laurent de Kerchove, et al. Extending the scope of mitral valve repair in active endocarditis. The 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2012
方法:在1991至2010期间,有137个病人因二尖瓣活动期心内膜炎接受了手术。其中,有109个(80%)病人接受二尖瓣成形,代表了本次研究的患者队列。无补片扩大(非补片技术)包括三角或四角切除(n=49),滑行成形(n=24),人工腱索(n=18),腱索转移(n=12),及其他(n=5)。补片扩大成形技术包括心包,三瓣自体移植(n=8),翻叶技术(n-=7),以及部分二尖瓣同种移植(n=5)。67个(61%)病人使用了补片。60个病人接受了瓣环成形,13个病人接受了心包瓣环。病人接受临床及心脏超声随访。平均随访期为48个月。
结果:住院死亡率为16%;8年整体生存率为62%±10%,是否进行补片修复无明显区别(p=0.5)。免于二尖瓣成形衰败的补片修复病人为81%±14%,无补片修复的病人为90%±10%(p=0.09)。栓塞和出血的几率每个病人每年在1%,心内膜炎复发的几率每个病人每年在0.3%。病死率的单因素变量为年龄超过70岁(p<0.001),瓣周脓肿(p=0.002),糖尿病(p=0.002),以及肾衰竭(p=0.04)。成形失败的预测因子是肾衰竭(p=0.035)和瓣周脓肿(p0.033)。
结论:在二尖瓣活动期心内膜炎中,成形倾向的手术有着80%的可修复性,且病死率和长期预后是可接受的。补片技术的耐用性与非补片技术的耐用性相似。
在这个为期20年的活动期心内膜炎二尖瓣成形手术的回顾性研究中,我们发现成形倾向的手术应用方法有着80%的修复率且病死率在可接受范围和良好的长期预后。60%的病例显示补片成形常用于保留瓣膜功能,且在耐用性方面与非补片重建技术相似。 我们针对活动期IE的专项研究与不太激进的重建手术相比,在病死率方面并没有太大区别。这个发现可能的解释是对于IE病人,二尖瓣成形所带来的潜在效益被疾病相关因素所抵消,如高龄,相关合并症,和瓣周张力,这些都是病死率的有力预测因素。但是,就如Feringa及其同事在一篇meta分析所报导的那样,IE病人中二尖瓣成形对比二尖瓣置换,我们坚信二尖瓣成形的获益要更大,因为二尖瓣成形在心血管事件和IE复发率要更低。 至于二尖瓣成形的耐用性方面,对于那些接受在二尖瓣退行性病变经典使用的非补片技术的IE病人,耐用性与退行性病变的二尖瓣成形的长期预后相似。比起非补片技术,使用补片来实现瓣叶扩大或瓣环成形远期衰败的几率要更高,但是这个区别并没有统计学差异。补片修复效果比较好的理由可能是我们仅在局部使用补片,尽可能使用自体组织,并且根据我们手术技术的情况来选择补片类型。值得注意的是,补片的耐用性同样受补片类型和补片使用方式的影响。对于心包补片,用它来治疗瓣叶瘘道的病人有着更好的耐用性。因此,瓣叶游离缘,甚至是更薄的瓣环,无论何时都应尽可能保留。从后瓣叶到前瓣叶自体移植的翻瓣技术,并未有衰败的案例;这种技术更广泛的应用可能是提高前瓣叶游离缘成形预后的一种选择。 早期成形失败所发现的缝线撕裂可能是由于缝线组织过高的张力所导致的。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理论上的技术解决方法:减少缝线处的张力以及缝线加固。例如,除外四边形切除,更加积极的瓣环切除可以瓣叶接合处的张力。额外的人工腱索或腱索转移将会减少游离缘补片处或三尖瓣自体移植乳头肌缝线处的张力。另一方面,缝线自身的加固可以通过健康组织缝合来实现(如非炎症组织等),或者通过缝更多组织,或者多一层连续缝合。
对于二尖瓣活动期心内膜炎,成形倾向的手术方法,包括早期手术和宽松的使用生物补片技术,有着80%的修复率,病死率和长期预后可观。60%的病人接受了补片修补技术,并且耐用性和非补片重建技术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