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技术的诞生和进步为现代心血管外科奠定了基础。我国体外循环技术发展的早期,苏鸿熙等老一辈心血管外科先驱们在人工心肺机、氧合器等体外循环产品的研发及体外循环技术的实施和改进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经历了68年发展历程的体外循环技术,从血泵、氧合器等体外循环设备和装置,到人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体外循环监测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复杂和危重心脏病患者得以接受了外科治疗,高龄患者和低体重患儿也获得了外科手术机会。从体外循环衍生出来的体外膜氧合技术也为心肺功能衰竭的抢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体外循环技术在被广泛应用的同时,其非生理性对血液系统和通过血液系统对全身导致的损伤风险,一直以来都是心血管外科手术安全的重大隐患。随 着外科技术的进步,部分心血管外科手术为避免体外循环可能存在的问题,采用了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据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的资料显示[1],自2009年开始,我国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占心血管外科手术的比例呈连续11年下降表现(图1)。需要更为关注的是,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成熟,近十年来临床上针对涵盖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冠心病、主动脉病变等几乎所有传统心血管外科疾病都出现了非体外循环下新的治疗手段[2],体外循环和心血管外科正共同面临着体外循环技术诞生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目前大部分心血管外科手术仍采用体外循环技术的情况下,尽可能完善现有体外循环技术,避免或减轻体外循环相关损伤,是心血管外科和体外循环的重要课题,也是心血管外科微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 中国体外循环在心血管外科手术的占比(%)
壹
心外科相关的体外循环主要问题
心血管外科在我国的发展并不均衡,长期以来年手术量低于 100例的单位占开展心血管外科手术单位的一半以上(图 2)。基层医院的体外循环技术水平与大的心血管中心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新技术应用也存在滞后与不规范。为提高我国心血管外科的整体水平,需要对临床使用的体外循环技术进行规范并进行及时的更新。各医疗机构或手术团队更应该建立和严格执行适合本单位的基于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标准的工作流程。
图2 中国年体外循环手术量少于或等于100例和50例的医院比例(%)
贰
心血管内外科对体外循环的期盼
体外循环作为一个与患者生命密切相关的一门专业技术,灌注师需要接受充分和规范的理论和实践培训,通过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标准的实施,加强心血管外科手术团队合作,一方面保证手术流程的畅顺,另一方面减少心血管手术过程中体外循环相关不明朗因素或体外循环安全意外对心血管外科手术质量控制的影响。
在积极引进欧美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不断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用循证医学的方法,优化我国的体外循环技术。近年来,国外体外循环产品开发步伐有所放缓,以及欧美在科学技术方面可能对我国越来越多限制,应加强国产体外循环产品的开发及质量改进。
期盼《中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标准》 的颁布和实施为我国心血管外科的手术质量提高和保持心血管外科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中的竞争力发挥积极作用[4]。
参考文献(略)
本文刊于: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21,19(4):193-194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中华医学会胸心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