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瓣膜性房颤也能用NOAC?看看最新研究怎么说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我国最新的房颤患病率调查显示房颤患病率约为1.8%,由此估计,我国约有790万房颤患者。

既往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相关临床试验证实,房颤患者应用NOAC抗栓的疗效与华法林相似甚至更好。近年来,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NOAC逐步代替华法林成为抗凝治疗的一线药物。

由于NOAC临床试验排除了心脏瓣膜病患者(或心脏瓣膜病患者中的代表性不足),NOAC能否用于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缺乏循证证据,仍存巨大争议,近日,一篇发表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数据,一起来看看吧。

研究方法


该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的商业保险数据库,收集了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的
56336例瓣膜性房颤患者,包括了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或三尖瓣疾病的患者。
研究者对使用NOAC和华法林的患者进行了倾向性评分匹配(1:1)。
主要有效性终点包括缺血性卒中和系统性栓塞,安全性终点为包括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在内的严重出血事件。

研究结果

在本研究中,NOAC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4天,华法林组为124天。
结果显示,应用NOAC的患者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应用华法林的患者(HR 0.67,95%CI 0.63-0.72),缺血性卒中或系统性栓塞风险也明显更低(HR 0.64,95%CI 0.59-0.7)。

并且,
安全性和有效性终点方面,阿哌沙班与利伐沙班均优于华法林
(阿哌沙班安全性终点 HR 0.52,95%CI 0.47-0.57;有效性终点 HR 0.54,95%CI 0.47-0.61;利伐沙班安全性终点HR 0.87,95%CI 0.79-0.96;有效性终点 HR 0.74,95%CI 0.64-0.86);
但达比加群仅在降低严重出血事件上显现了优势(HR 0.81,95%CI 0.68-0.97),预防栓塞的效果与华法林相当(HR 1.03,95%CI 0.81-1.31)。

另外,研究者还利用本数据库对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瓣膜性房颤患者年龄更大(81岁 vs. 78岁)、心力衰竭(47% vs. 28%岁)、贫血(21% vs. 14%)和慢性肾病(36% vs. 28%)的患病率更高。

 
在非瓣膜性房颤中,NOAC与华法林相比显示出了与既往研究一致的在有效性(HR 0.63,95%CI 0.59-0.67)和安全性(HR 0.69,95%CI 0.66-0.72)终点方面的优势。

进展|瓣膜性房颤也能用NOAC?看看最新研究怎么说

讨论

欧洲心律协会根据具体病因将心脏瓣膜病分为1型和2型,并指出:

1型心脏瓣膜病患者(包括风湿性中重度二尖瓣狭窄和机械瓣置换术后)应接受华法林治疗;2型心脏瓣膜病患者可接受华法林或NOAC治疗。

 

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和心律学会的指南将非瓣膜性房颤定义为不合并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或生物瓣膜置换或二尖瓣修复术后的房颤患者。


此项发表在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观察项研究的结果提示,在合并广泛定义下的心脏瓣膜病的房颤患者中,使用NOAC抗凝可能是安全而有效的。然而,由于本研究中二尖瓣返流或狭窄患者的样本量有限,需要更多的证据补充以明确上述患者应用NOAC的疗效。

 

该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患者随访时间较短,NOAC在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长期疗效尚未可知。其次,由于心脏瓣膜病的异质性及严重程度在研究数据库中的记录并不十分完备,倾向性得分匹配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平衡混杂因素。

 

尽管存在着这些局限性,但本研究提供的真实世界的数据中,新使用NOAC的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中风或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低于新使用华法林的患者。这些数据或许能为瓣膜性房颤患者选择抗凝用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明确瓣膜性房颤能否应NOAC仍需证据等级更高的循证证据。

来源:

1.  Atrial fibrillation prevalence, awareness and management in a nationwide survey of adults in China. Heart. 2021 Jan 28;107(7):535–41. doi: 10.1136/heartjnl-2020-317915.
2.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 Versus Warfarin in Patients With 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Ann Intern Med. 2021 Mar 30. doi: 10.7326/M20-6194

(0)
PipitaPipita
上一篇 2021-06-25
下一篇 2021-06-27

Warning: Undefined array key "related_news" in /var/www/html/www.pita.ltd/wordpress/wp-content/themes/justnews/single.php on line 17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