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贞医院张海波课题组在中科院JCR医学一区杂志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发表文章:首次多中心RCT研究探讨互联网APP模式华法林抗凝管理模式的优势。

2021年8月13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张海波教授课题组团队在《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上正式发表了文章《New Internet-Based Warfarin Anticoagulation Management Approach After Mechanical Heart Valve Replacement: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心脏机械瓣膜术后华法林新型抗凝管理模式研究: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PMID: 34397393)。《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IF=5.42,5-year IF=7.25)是医学信息学领域(Medical Informatics)全球排名第二的国际顶级期刊,中科院JCR医学一区期刊。该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以现代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平台,搭建了瓣膜外科术后华法林抗凝随诊系统,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加规范化和更加安全性的随诊方式和平台系统。该研究为首次针对基于互联网的随访系统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历时四年。文章公布了临床试验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对于心脏瓣膜术后需要长期抗凝的患者,应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抗凝管理模式安全有效。在抗凝达标情况,抗凝并发症方面,新型管理模式优于传统抗凝管理模式。
背景
机械瓣膜置换术是治疗严重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手段。然而,患者术后需要接受终生华法林治疗,伴随着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传统的随访模式中患者经常出现抗凝监测次数不足,达标率不够,导致抗凝出血或血栓并发症。基于互联网的华法林监测管理随诊系统是近些年新出现的新型管理模式,但是否可以减少抗凝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缺乏临床证据。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华法林抗凝管理模式与传统门诊随诊模式对于心脏机械瓣膜患者随访中抗凝监测效果的影响,以提供更佳的术后长期抗凝随诊管理策略的证据。
方法 这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随访期为1年。心脏机械瓣膜术后需要长期抗凝的患者入组后随机分为新型管理组和传统组。主要终点事件为抗凝治疗达标百分比(TTR),次要终点事件为出血和或栓塞抗凝并发症。 结果 5家分中心共721名患者入组,两组间基线特征无统计学差异,表明随机分配成功。与常规传统组TTR相比,基于互联网新型管理组具有更高的TTR (mean 0.53, SD 0.24 vs mean 0.46, SD 0.21; P<.001)和FTTR(mean 0.48, SD 0.22 vs mean 0.42, SD 0.19, P<.001)。新型组出血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6.94% vs 12.74%; P=.01)。Logistic 回归显示,应用新型抗凝管理使TTR增加了7%(odds ratio [OR] 1.07, 95% CI 1.05-1.09; P<.001),并将出血栓塞并发症风险降低了6%(OR 0.94, 95% CI 0.92-0.96; P=.01)。此外,研究证实低TTR是出血和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OR 0.87, 95% CI 0.83-0.91; P=.005)。 结论 对于心脏机械瓣膜术后需要长期抗凝的患者,应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抗凝管理模式安全有效。在抗凝达标情况,抗凝并发症方面,新型管理模式优于传统抗凝管理模式。 图2. 两种管理模式的研究实施流程模式
图3. 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抗凝随诊管理模式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