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W.M. Fedak, et al. Evolving Concepts and Technologies in Mitral Valve Repair. Circulation 2008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对于绝大多数的二尖瓣反流,二尖瓣修复比二尖瓣置换更加优越。二尖瓣修复的好处包括低血栓风险,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险,据报道最长达25年的耐用性,对于绝大多数病人都可以免于服用抗凝药物。正是因为这些优点,二尖瓣修复的手术指征被放宽了。根据最新的ACC和AHA指南,修复的成功率高达90%以上。对于有早期症状的二尖瓣反流甚至没有症状的病人都可以接受该手术。
最近,外科医生正在尝试新技术去进一步修复二尖瓣,心内科医生也在尝试经皮二尖瓣修复的可能性。二尖瓣黏液样变性累计大约1-2%的人群,是二尖瓣手术的主要病理类型。但是其手术技术或许会很困难,导致了比较低的修复率。在美国,只有44.3%需要接受二尖瓣手术的病人进行了二尖瓣修复。根据欧洲心脏调查报告,修复率同样很低,只有46.5%。二尖瓣修复的目标是保证瓣叶活动度,重塑瓣环,使得前瓣和后瓣有足够的对合缘。
最近的关于二尖瓣修复的一些理念和技术进展对于心脏病学家或者其他对于二尖瓣疾病管理有兴趣的临床医生都很重要。相应的,对于这些理念更好地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发展创新技术,创造安全的,耐久性好的,可靠地,可重复的二尖瓣修复技术,无论是开放的还是微创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应用到新的经皮技术上,我们打算阐明这些概念和技术。
三十年前,具体的对于二尖瓣复合体形态评估的定量学指标就被研究了,并且在当代的心脏病学文献中用在体成像技术进行了更新。其他的技术包括超声的finite element computing模型,3-D模型,以及MRI,心内探头,可以提供详细的心动周期中二尖瓣的定量几何关系。这些最近的技术,贯穿于本次综述,极大的提升了我们对于二尖瓣疾病病理生理的理解。
二尖瓣复合体的独特形态要求他的功能必须要结合其繁杂的组成结构来考虑。二尖瓣的功能性解剖包括左室心肌,瓣下结构(乳头肌,腱索),瓣环,瓣叶,左房。Alain Carpentier,作为二尖瓣修复的先驱,提出了反应二尖瓣反流病理改变的功能分类。如下图。I型代表瓣叶活动正常,瓣环扩大或者穿孔(比如感染性心内膜炎中);II型代表二尖瓣脱垂,,通常是由于二尖瓣粘液性变疾病,或者乳头肌破裂或者延长。III型是由于瓣叶活动受限,IIIA是风湿性疾病累计瓣下结构;IIIB通常是缺血性或者自发性心肌病造成的心室扩张,从而造成瓣叶的紧张和活动受限。

二尖瓣的后瓣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P1,P2,P3,和后瓣相对应的前瓣则被分为A1,A2,A3(见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