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ran Koraćević, et al. Biomarkers in aortic dissection, including specific causes of troponin elevation . Vojnosanit Pregl 2016
自1964年Mold 对AoD进行早期实验室研究(如血清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以来,研究发现了许多生物标志物,包括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钙调蛋白、可溶性弹性蛋白片段(sELA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腱糖蛋白、转化生长因子TGF-b、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大内皮素-1 (Big ET-1)、肌酸激酶- BB同工酶、Notch信号通路及遗传标记物等。 D-二聚体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可靠的AoD生物标志物,也是目前唯一有望成为AoD金标准的生物标志物。D-二聚体升高是纤溶的结果,它在血管内血栓形成后的数天时间内都表现为增高,其半衰期约为8小时。AoD可以激活全身炎症、凝血和纤溶各个系统。在AoD中,入院有较低的血小板计数是其大量消耗的标志,可能与纤维蛋白原和其他凝血因子的消耗有关。 关于D-二聚体在AoD中的有效性的第一篇论文是Weber等人在2003年发表的。他们分析了24例AoD患者:12例A型和12例B型患者D-二聚体浓度异常(> 500 ng/mL),平均结果为9400 ng/mL。在一项Meta分析中,血清D-二聚体对AoD具有较高的敏感性(0.97;95% CI, 0.94 – 0.99),但特异性低(0.56;95%可信区间,0.51 – 0.60)。在一大批疑似AoD患者中,ADD风险评分为0或1 +者,使用D-二聚体阴性准确有效地排除了AoD诊断。D-二聚体检测AoD优于平滑肌球蛋白重链和可溶性弹性蛋白片段两个指标,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和较高的灵敏度。 AoD合并卒中患者的D-二聚体与其他卒中亚型相比更高,其B型利钠肽(BNP)浓度明显低于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此外,伴有卒中的AoD患者的DD:BNP比值明显高于其他任何卒中亚型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96.4%)。在一项研究中,将D-二聚体作为一种筛查工具,用于不高度怀疑患有AoD的患者,尽管众所周知D-二聚体对AoD的敏感性很高,但临床表现和医生的判断仍然是主要因素。虽然D-二聚体本身不能区分AoD和PTE,但如果D-二聚体很高,可能需要紧急行CT检查以明确AoD或PTE诊断。一般来说,由组织损伤引起的D-二聚体浓度升高在事件发生后的头几天内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医学文献中通常使用不同的D-二聚体截止点作为正常上限值(100-900 ng/mL) 。截止值越低,灵敏度越高而特异性越低。但即使以400 ng / mL作为截断值,D-二聚体的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诊断灵敏度也仅为90%,不足以排除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特别是临床高度怀疑时。IRAD-Bio证据显示,在症状出现的第一天使用500 ng/ml D-二聚体作为截断值,具有96.6%的敏感性和46.6%的特异性。但当截断值定为626 ng/mL时,特异性增加到73%。使用D-二聚体诊断AoD的大部分研究显示,在临床事件发生后6小时内其显著升高:A型患者为3213±1465 ng/mL, B型患者为3574±1430 ng/mL,PTE患者为2452±1891 ng/mL,心肌梗死患者为1459±1650 ng/mL,心绞痛患者为760±974 ng/mL。在临界值为500 ng/mL时,对于诊断AoD,前6 h的敏感性为95.7%,特异性为61.3%。重要的是,如果在最初的6小时内DD浓度为> 1600 ng/mL,就可以判定AoD。 同样的500 ng/mL D-二聚体临界值也用于PTE,为了临床操作简单和成本效益,通过一次血液检测,可以排除低风险患者的AoD和PTE两种疾病。D-二聚体在发病后10天内对AoD诊断都有效(截止值为1600 ng/ml,敏感性为95.3%)。重要的是,可以用两个不同的单位来测量D-二聚体浓度:一个是DDU单位,一个是纤维蛋白原当量单位(FEU)。1个DDU相当于2个FEU。因此,应在发表论文时应当明确单位,不同单位(DDU或FEU)不能互换使用。 假阴性结果(D-二聚体在AoD患者中正常)最可能发生在以下患者:年龄在70岁以下,有壁内血肿(IMH),有血栓形成的假腔,夹层累及长度较短。对于夹层受累长度较短和假腔血栓形成的年轻患者,没有渗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PAU) ,其D-二聚体浓度可能在正常范围内。D-二聚体浓度< 100 ng/mL可以排除AoD,但不能排除IMH和PAU。 在Weber等人的研究中发现院内死亡的患者其D-二聚体浓度并不高。相反,在Ohlmann等的研究中,住院死亡率的独立因素是:心包积液[优势比(OR), 6.80;CI, 1.87-27.60), D-二聚体 > 5200 ng/mL (OR, 5.38;CI, 1.27-30.87),女性(OR, 4.96;CI, 1.39 – 19.95)。血清D-二聚体≥10,000 ng/mL预测住院死亡的敏感性为61.5%,特异性为84.1%,住院死亡患者的D-二聚体较高。平均D-二聚体水平在DeBakey I型中最高,其次是III型最后是I型 (r = 0.63;P < 0.01) 51。D-二聚体自症状出现后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可区分急性和慢性AoD阶段。 与部分栓塞假腔的患者相比,伴有血栓形成假腔的AoD患者的D-二聚体值更低。Ohlmann等人认为D-二聚体的值与血流和通畅假腔中的血栓形成成分之间的接触面成正比,此过程触发了凝血级联反应,从而提高了D-二聚体水平。在IMH 患者中,D-二聚体浓度可以正常。D-二聚体二次升高是不利因素。AoD住院治疗过程中,炎症反应导致主动脉损伤、延长卧床时间、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液粘稠,可激活凝血级联反应。连续测量D-二聚体可用于B型AoD住院管理中早期发现AoD复发或进展或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情况。 D-二聚体在AoD中的使用方式与在PTE中的使用方式相同:阴性结果表明基本可以排除该疾病的存在。D-二聚体排除AoD时对低中风险个体有用。由于D-二聚体正常而不对患者行影像学检查可能是不明智的,尤其是高危患者(马凡综合征或不可控AHT患者)。目前的证据支持对疑似急性AoD常规测量D-二聚体,如果< 100 ng/mL,这基本可以排除低中风险群体发生急性AoD。 D-二聚体 < 500 ng/mL(这个临界值已用于排除低风险患者的PTE)几乎可以排除首日的AoD诊断(负似然比为0.07)。在症状出现后6小时内出现较高D-二聚体水平的患者,可以对其判断AoD 。Neema发现没有D-二聚体升高和没有ECG变化可以被认为是排除AoD的特异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