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肺静脉隔离是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基石,部分患者接受射频消融(RFA)或者冷冻消融术后可能出现肺静脉(PV)狭窄。脉冲场消融(PFA)成为当下房颤消融领域研究热点,可以选择性损伤心房肌细胞,从而避免传统非组织选择性消融带来的并发症。
目前已进行的PFA应用于房颤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未报告围术期食道损伤、膈神经损伤以及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那么,PFA是否会减少传统消融难易避免的肺静脉狭窄呢?近期,《Heart Rhythm》杂志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结果值得大家借鉴。
该研究共纳入两组患者——PFA组和RFA组(图1),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和术后3月完成了肺静脉CT检查。CT影像导入软件后进行三维重建,随后2名心血管医生对所有肺静脉(长轴和短轴)进行测量,两者测量结果取平均值。PV变窄定义为长轴或短轴直径下降,下降30%-49%为轻度狭窄,50%-69%为中度狭窄,70%-100%为重度狭窄。随后,针对定量分析确定为狭窄的PV进行二次定性分析,结合PV形态改变情况,将PV狭窄分为两种类型:(1)PV出现细腰样改变,符合消融相关的PV损伤(图5),(2)PV未出现明显变细,狭窄可能与两次检查之间出现的心腔重构、容量改变或心外解剖改变相关(图4)。
PFA和RFA组分别纳入37名和43名患者,表1为基线资料。表2所示为术前术后PV口部直径变化情况,RFA组各肺静脉长轴和短轴直径下降均达到统计学差异,而PFA组则无明显差异。随后比较PFA和RFA组PV口部直径变化百分比,RFA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PFA组(表3)。定量分析显示RFA组出现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的比例分别为11.4%、1.8%和1.2%,而PFA组仅有0.8%出现轻度狭窄;结合PV形态进行定性分析后,RFA组出现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的比例分别为9.0%、1.8%和1.2%,而PFA组未发现PV狭窄患者(图3)。
总 结该研究提示相较于RFA,PFA可显著降低PV狭窄发生率。通过关注近期发表的PFA相关循证医学证据,PFA消融的安全性在人体上得到了验证。但目前均为前期小样本研究,我们期待未来大规模临床试验对PF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
表1:患者基线资料
表2:消融术前术后PV口部直径
表3:消融术后PV口部直径改变百分比图1:PFA和RFA组患者入选流程。纳入标准为术前和术后3月均完成肺静脉CT,CT图像质量差的患者被排除。
图2:PFA导管的形态。A:PFA导管在模型内呈篮状,B:PFA导管在模型内呈花状,C和D:PFA呈花状,在右上肺静脉和左上肺静脉的X线影像图。
图3:PFA和RFA后PV狭窄的比例。A:仅根据定量分析结果;B:根据定量+定性分析结果。
图4:PFA后定性分析。通过定量分析测定发现该患者术后左上肺静脉短轴直径下降34%,属于轻度狭窄,但通过观察肺静脉形态发现未出现细腰样改变,且长轴直径较术前增加10%,提示左上肺静脉形态改变所致静脉直径的改变,不支持消融相关的肺静脉狭窄。
图5:RFA后定性分析。该患者左上肺静脉出现局部细腰样改变,符合射频消融所致的肺静脉狭窄形态改变。